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城堡》读后感(精选多篇)

时间:2024-02-17 14:19:57
《城堡》读后感(精选多篇)[本文共13502字]

《城堡》读后感

牛凯

我在迷宫里迷了路,这座迷宫的主人是弗兰茨·卡夫卡。

k来到城堡脚下的村子,来到了一个荒诞的世界,来到了一个只有谎言的世界。一切的人,一切的口信,一切的行为,一切的命令,一切的一切只要暴露在城堡下时,都披上了虚假的外衣。俗话说“真真假假”,但在这里只有“假假假假”。黑魆越的城堡威严地注视着脚下子民的一举一动。村民们带着枷锁,忍受着城堡及其走狗的监视,无法逃脱,更无法反抗,永无天日。他们只能用巴结的方式求生存,任何与城堡的联系,哪怕只是不起眼的一丝一缕,哪怕是阵年旧事,也都会成为村民们重视的珍宝与炫耀的资本。

《城堡》这本书里面有真情吗?我觉得是有的。唯一的真情就在弗丽达对k的感情里面。虽然弗丽达接近k更多的是为了让这唯一的外人把自己带离这压抑的村庄,逃脱那无处不在的城堡的眼睛。虽然弗丽达一直在帮助k走向城堡,但是她曾经真情流露向k哭求离开这个地方。就在这个过程中,弗丽达对k的坚忍不拔其实是倾慕的,在个人目的之外,她确实是喜欢k的。旅馆老板娘也对k说过,弗丽达就像她的亲生女儿,希望k照顾好她。

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初步的解读是卡夫卡在影射当时的奥地利。像城堡一般严密,高高在上的哈布斯堡家族坚守着自己绝对高贵的血统,与世隔绝,同时又用暴政统治着奥匈帝国。这样的解读,我认为比较符合小说的背景,但是无法解释k为了进入城堡而进行的努力。

然而卡夫卡的好友布洛德却从宗教角度出发,将城堡看作坚固的天国,k为了取得神的眷顾使尽浑身解数。奥林匹亚山近在眼前却寻不到登山的道路,要谋求见到山上的神却不得要领,山下的人对这样的生活早已习以为常,k为了自己的目标,只得从山下的村庄开始,一步一步向神山顶峰进发。对于这样的解读,我没有感同身受的体会,自小接受无神论教育,对于“神”,我只知“子不语怪力乱神”,带点敬畏,独缺虔诚。在即将结束这本书的阅读的时候,我大胆做了一个假设,其实就是我狗尾续貂,自己想出来的一种结局。k如愿以偿成为土地测量员,成为克拉姆那样身处重重迷雾背后的老爷,这时,又一个曾经的“k”他进村子,k也加入到阻挠新人的行列。k彻底同流合污了。

当我真正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却失去了狗尾续貂的勇气,因为这座迷宫太复杂,走进去之后,不仅前方没有出路,等你回头时连进来的路都消失了。我最终走出了迷宫,不是从出口,而是这迷宫尚未完成,我只是从死胡同进入到一片空白,心中也只剩下庆幸与些许戚戚。

迷宫式的结构,前无光明后无退路的抉择,峰回路转又急转直下的情节,醒目而不突兀的支线,百川入海的网状发展趋势??一般的小说只要做好其中一点就可以成为杰

出的作品。当这些精彩的宝石串成一条项链,虽然没有最终完成,但也无碍它成为最杰出的小说之一。

《城堡》是卡夫卡最具特色,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堡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它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那儿等级森严,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可又有数不尽的文书尘封在那里,长年累月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面对这座强大的城堡,k很无奈,直到最后也没有进入城堡,也没见到城堡当权者。本书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城堡是个明显的暗喻,大家对这一点似乎没什么意见,但他具体代表什么?它可以代表当时的主流社会,卡夫卡生活在布拉格,他踏不进捷克人的圈子,因为他说德语,他融不进日尔曼文化,因为他是犹太人,所以他注定难以融入主流社会,而他被认为是卡夫卡的城堡顺理成章;它可以代表在当时信仰根基已有所撼动的宗教世界,人民拼命在追求它光芒四射的荣耀和心灵的庇护时发现,它始终离我们有那么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它也可以是正义,真理的化身,处心积虑的追逐却发现那是个没有入口的房间;甚至,它或许可以代表卡夫卡那封建家长作风的父亲或者两度订婚却不能理解他的未婚妻.对卡夫卡来说,他们也是渴望进入却不能遂愿的城堡.更加开阔一点理解,城堡是否可以象征人们一切的渴望和追求,是人们一切行为的目标和动力?比如幸福,比如财富,比如智慧.

卡夫卡的不寻常之处是他深切感受到世界的荒谬性,他的作品的一个重要价值是揭示了现实的异化和存在的尴尬,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卡夫卡从小就感到世界的陌生,他始终都不接受这个世界,他认为这个世界不过是上帝的一个“恶劣情绪”而已,而我们都“误入了其中”。因此他的全部文学活动就是对这个世界的巨大质疑。重新审察这个世界成了他终生的使命,越到晚年他越感到紧迫。

卡夫卡带着暧昧的身份幽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关注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个体在一个异质的世界面前的孤独、不适与绝望。卡夫卡性格敏感、怯懦、孤僻,神经质的卡夫卡根本承受不了存在的压力,常年生活在恐惧、耻辱和负罪感中。卡夫卡的作品大多气氛阴郁、神秘,情节离奇荒诞,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绝、陌生、不可理解,无所不在的人的异化成了他着意阐发的一大主题。《城堡》中,他把这种人生的荒诞感发挥到了极致。

《城堡》中的土地测量员k在厚厚的积雪中走来,皑皑白雪又覆盖了他的脚印,是否暗示了这是一次没有回去的走来?因为k仿佛是走进了没有谜底的命运之谜。贺拉斯说:“无论风暴将我带到什么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卡夫卡接着说:“无论我转向何方,总有黑浪迎面打来。”弥漫在西方文学传统里的失落和失败的情绪感染着漫长的岁月,多少年过去了,风暴又将k带到了这里,k获得了上岸的权利,可是他无法获得主人的身份。

在有关卡夫卡作品的论说和诠释里,有一个声音格外响亮,那就是谁是卡夫卡的先驱?对卡夫卡的榜样的寻找凝聚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瓦尔特·本雅明寻找了一个俄国候爵波将金的故事,博尔赫斯寻找了芝诺的否定运动的悖论。人们乐此不疲的理由是什么?似乎没有一个作家会像卡夫卡那样令人疑惑,我的意思是说:在卡夫卡这里人们无法获得其他作家所共有的品质,就是无法找到文学里清晰可见的继承关系。当《城堡》中的弗丽达意识到k其

实像一个孩子一样坦率时,可是仍然很难相信他的话,因为——弗丽达的理由是“你的个性跟我们截然不同”。瓦尔特·本雅明和博尔赫斯也对卡夫卡说出了类似的话。

同时,这也是文学要对卡夫卡说的话。显然,卡夫卡没有诞生在文学生生不息的长河之中,他的出现不是因为后面的波浪在推动,他像一个岸边的行走者逆水而来。很多迹象都在表明,卡夫卡是从外面走进了我们的文学。于是他的身份就像是《城堡》里k的身份那样尴尬,他们都是唐突的外来者。k是不是一个土地测量员?《城堡》的读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同样的疑问也在卡夫卡生前出现,这个形象瘦削到使人感到尖锐的犹太人究竟是谁?他的作品是那样 ……此处隐藏9032个字……社,,1994,p447

事的发展是无序的,任何一种可能都会出现,但是一但出现了又会被否定,这与后现代作家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非常相似。具体来说,这种不确定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主题的不确定、形象的不确定、情节的不确定和叙述者情感的不确定。

第一,主题的不确定。所有的评论家都承认《城堡》是寓意性的,但没有人能确定 “城堡”象征着什么。有人说“城堡”象征着不可违抗的命运,象征着上帝;有人说“城堡”是卡夫卡对父亲的一种又爱又怕的情结,卡夫卡写《城堡》就是克服自己和父亲不愉快的经验;还有人说“城堡”是卡夫卡预言般看到的法西斯主义。随着“卡夫卡热”的不断升温,读者对“城堡”的象征寓意的解释更加丰富。社会学者认为,《城堡》是描写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是批评官僚制度的;存在主义学者认为,“城堡”是“命中注定的自由”;也有人认为,《城堡》描写的是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城堡》寓义的复杂性、多义性集中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特征。

第二,形象的不确定。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卡夫卡并不着意刻画人物性格。从《美国》到《审判》再到《城堡》,这三部长篇小说的主人的名字变得越来越抽象化、符号化:起先是卡尔·罗斯曼,接着是约瑟夫·k,到最后《城堡》的主人公名字就是一个k。这种人物名字上的独特变化象征着人物性格的弱化和消亡。本雅明说:“他的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 他所做的是, 让人摸不清经历者的面目, 把它隐藏在平凡琐事的中心, 使他显得渺远。姓名缩写k——他的作品《城堡》里的主人公以此为名——不过是人们通常可以在手帕上或帽檐内侧看到的标记, 而人们无法由此查明已消逝了的主人。”②在《城堡》中,k不但没有具体的姓名,他的出生背景、外貌着装甚至他的行为目的都是模糊的。k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但却无法接近城堡,他费尽周折,与形形色色的人展开了持久繁琐的拉锯战,甚至勾引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但卡夫卡并没有交代他进入城堡的目的到底何在。

第三,情节的不确定。卡夫卡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情节荒诞、细节真实的特点,《城堡》也不例外。与《美国》、《审判》一样,《城堡》也没有结局。卡夫卡并非无力完成,而是情节的模糊性导致了“未完成”的必然发生。刚开始的时候,k成功地勾引了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还有两个助手和②本雅明,《经验与贫乏》, 王炳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p339

信差巴纳巴斯为他传递城堡的消息,让人感觉k是有希望进入城堡的。但不管k费了多大的心思和努力,城堡都是可望不可及的。甚至后来助手都能进入城堡告状了k还在原地转圈。仿佛前面所有情节的铺垫都是为了新的情节出现损毁它时有足够的冲击力。最典型的一个片段是:一天半夜,k去见城堡的一位秘书埃朗格,他敲开其中一扇门,里面是张大床而几无空地,床上躺着的官老爷醒过来,二人交谈。从这位叫比格尔——也是一位秘书——的嘴中k更进一步得知城堡官员们的办事习惯和工作状况。不知说了多久,听得k有些犯困,小睡一觉醒来后,忽然感觉隔壁有人敲墙,并说让k赶快过去见埃朗格。原来埃朗格是在隔壁屋子。k出去见到站在门口准备回城堡的埃朗格,他只跟k说了短短几句便走了。但k一直停留在这空落落的过道上。文本中各种因素互相颠复并且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矛盾、交替的文学特征。

第四,情感的不确定。后现代主义不再试图去表现对世界的认识,既不像现实主义那样冷静地观察批判外部世界,也不像现代主义那样的去痛苦地感悟内心自我。它注重展示主体生存状况,从而使读者成为小说的主体,可以随意地解读,进行再创造。《城堡》通过大量的对话来叙述荒诞的故事,但这些对话没有掺杂任何的情感因素。卡夫卡总是以最平淡、冷静的笔调来讲故事,甚至任何情节转折的地方都是不动声色的。读者试图揣测卡夫卡对k与弗丽达的感情到底是什么态度却无从得知,因为卡夫卡根本就没有介入自己的内心感受,他是以一种非常大胆、非常冷漠的态度在叙事。

卡夫卡创作中的不确定性与他自己身份的不确定性,以及他的思想、宗教、语言的不确定性是分不开的。卡夫卡是一个生活在布拉格的说德语的犹太人,在他生命的最后五年则因为帝国的崩溃而被划为捷克斯洛伐克国民。他没有什么一般的爱国情绪,更不是奥匈帝国的卫道士,但当斯拉夫文化取代了帝国时代的多元文化时,他又感到非常失落。“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也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工工伤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

资产阶级;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作家;而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常常花在家庭方面,但是在自己家里,他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卡夫卡的身份和归属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影响和制约着他创作中的不确定性。

卡夫卡在评价毕加索的画时曾说过:“艺术是一面镜子,它有时像一个走得快的钟,走在前面。”《城堡》也是这样的一件艺术品:它在现代主义的巅峰时期预言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

参考书目

【1】

【2】

【3】

【4】 叶廷芳,《卡夫卡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叶廷芳,《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本雅明,《经验与贫乏》,王炳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杜威·佛克马,《后现代主义的诸种不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肖一为

2014年6月 于沈阳

第五篇:《吝啬鼠城堡》读后感

你看斯蒂顿笔下的吝啬鼠有多么小气:

吝啬鼠从邮局寄出的儿子结婚的请帖,信封是旧报纸粘成的,信纸是食物的包装纸,邮票要收信人付。

城堡门口挂着一面褪了色并打有补丁的衣袖,绣着“吝啬鼠城堡”,过城堡的私人渡轮是个破旧的、满是补丁的汽车内胎,窗帘和火炉只是画在墙上的画,洗澡间被切断热水源,卫生间钥匙吝啬鼠随身保管,一卷卫生纸要用六个月。

餐厅里的盘子是生锈破损的,杯里的水无法浸湿胡须,餐巾是一块很小的白布,每件银餐具被铁链拴着,铁链钉在地板上。婚宴前晚餐的第一道菜是一颗豌豆,第二道主菜是甘蓝,甜点是一颗山莓。早茶的茶包已经用了好几年,早餐是一小块面包屑,午餐是一碗贻贝汤。

尽管吝啬鼠口口声声地说自己并不富有,但还是被人发现他在塔尖上数一大堆的金币。

由生以来,我没有见比吝啬鼠更小气的了,与李白的“千金散尽还复来。”真是天渊之别。

吝啬鼠的小气,并没有让他更富有,反而使拥有大笔财产的漂亮文静的新娘逃跑了,婚礼也解除了。除了给所有参加婚礼的人留下了一个坏名声外,一无所得。

我长大后,决不学吝啬鼠的小气,要做一个大度、奉献和能与人共享的人。

adiwan小编推荐其他精彩范文:

卡夫卡《城堡》读后感

《巨人的城堡》读后感

《吝啬鼠城堡》读后感

《童心城堡》读后感

惊悚城堡读后感

《《城堡》读后感(精选多篇)[本文共1350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