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2-17 14:14:21
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本文共3030字]

让语文与生活水乳交融

——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了二十多年语文的一线教师,也曾经历了多次的教学改革,还曾经去尝试新的教育理论,语文要怎样才能走出自己的一条路,而不是由一个个单独的生字词,一句句所谓有含义的句子,一段段文字的条分缕析而组成?

以前,脑子当中一直有个词激励着我去努力,那就是“大语文”!也一直以为“大语文”的内容在于教师要着眼于学科的连续性,不能教哪个年级就关注哪个年级,要把目光放长远些。但如今看来,倒也是狭隘了!

后来,看历史,“大秦”“大汉”“大唐”“大宋”“大明”“大清”,看看老祖宗不是告诉我们了吗?什么是“大”?“大”就是包含万象,天下唯我独尊!语文也应如此,包罗万象,包裹各个领域,换言之就是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

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让语文“生活化”起来,让二者水乳交融。

仔细一想,豁然开朗——我正走在生活化语文的阳关大道上呢!

下面,就结合我自己的生活和教学经历,谈谈让语文“生活化”起来的具体做法。

一、让语文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语文是什么?应该是由语文课本衍生出去的不计其数的射线,她可以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落实到语文层面就是积累。

1.日常解惑。

看自习的时候我随口说了一句“三九四九冰上走”,学生们一脸懵,仿佛老师说了天书一般。然后我说这是《九九歌》啊,学生们还是茫然。再然后,我请他们回家去问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放学路上遇到的老人,明天告诉老师,你懂了吗。第二天,有的同学给大家背诵了九九歌,有的同学给大家解释了具体内容,还有的画了幅画,更多的同学是把从网上找到的内容抄录了下来。最后我们还一起分析了歌里的语文元素。也许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插曲,可是谁又能说它不是语文呢?

2.不能忘却的纪念。

语文活动常办不衰,基本每周都会布置: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我们去办手抄报;3月12日,植树节,我们一起探讨奇迹塞罕坝的前世今生;4月5日,清明节,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去探寻重耳与介子推的纠葛,去寻找清明的诗词歌赋与风俗雅韵;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们一起徜徉书海,致敬先贤;5月4日,青年节,我们一起回顾历史,礼赞前辈;5月19日,国家旅游日,我们跟着徐霞客一起用脚步丈量中国……这样的事情一年到头,总是做不完。

3.看不完的经典。

到了假期,我布置的作业总是跟别人不一样——去看电视。从《地球脉动》到《中国诗词大会》,从《跟着书本去旅行》到《中国地名大会》,从《探索发现》到《百家讲坛》,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还看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觉醒年代》《最美的青春》……热播的动画《一人之下》《天官赐福》《秦时明月》……

看完电视,总有学生会问,老师为啥看电视啊?开始我总是有些不解,看就看呗,还为啥?后来,想明白了,原来是每干一件事总要有个任务啥的,学生都有心理阴影了!所以,我的作业总是看就对了,回味一下就好,总有那么点东西是深入人心的,尽管每个人的感觉并不相同。

4.聊不尽的话题:

学生也会有小心机的。看他们的日记,总会出现一些人,陌生的,甚至他们还会为这些人写下生动的作文。而我也总是先去网上搜寻,然后去读读书,了解一下,再做评论,要不就被学生蒙住啦。比如时代少年团,比如霍然和寇忱,比如蒋丞和顾飞,比如刺客伍六一,比如无脸怪……

多元化的网络和新媒体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尽管不能带手机进校园,但谁也阻挡不了学生视野越来越开阔的脚步,与其摒弃,阻挡,不如疏导,沟通。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与行动,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这样才有可能让语文也走进生活,从而生活化。

5.让耳朵竖起来。

我是听着评书长大的,这一点我深感自豪,我的大多的关于历史的知识都是听评书得来的。在现如今,听书网站比比皆是,何不利用起来呢?所以,我推荐学生听书,效果不是一般的好。我女儿就是听书长大的,当然朗读者是我。最初的目的就是孩子太小,父母给念。后来发现,孩子把书都背下来了,而且认字非常多,根本不用再学习生字了,可以说直接认,跳过了看拼音识字的阶段,而且她的理解力特别好。后来她觉得父母读书跟不上她的速度,就自己读书了,她在小学阶段就把《哈利波特》读了好几遍,而且还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自发读了《丰乳肥臀》,我当时都觉得很惊讶。

所以说听书是引导学生爱读书的一条途径,百试不爽。当然我会给学生推荐好的作品,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自己去胡乱地选择,当然得优先选择名著,网络文学也可,但要精挑细选,选听那些网络评论高的作品。

吃饭的时候,睡觉前,洗漱时,听书可以把时间利用到极致,应该说这是回归了语文的本真——在倾听中领会。所以说听书不失为一种学习语文的绝佳途径。

二、让语文和其他学科密切融合

在教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我们总是告诉学生学科之间时相通的,是互为补充,互为印证的。但是单纯的讲道理,实在是缺乏说服力。而我们生活化的语文就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啊!

课前5分钟说话就是最好的做法。可以聊的话题很多:家里装修需要买多大规格的瓷砖多少块,需要大概多少平米的壁纸;运用知道的物理知识,说说为什么不要在厕所逗留时间过长;运用地理常识,给大家讲讲古文里山水的阴阳;给大家做个有趣的小实验,并介绍原理……

这个环节的设定,一开始就是为了锻炼学生说话,因为在平时,很多学生基本一言不发,而且表述不清,这就违背了语文“听说读写”的基本功用,所以,我在每节课前5分钟设立说话环节。先是规定说话内容,可以允许学生去准备的,比如一个成语,一句名言,一首古诗,一道数学题都可以,后来可以逐渐演变成即兴的说话,聊聊上学路上见闻等,但是这个的难度就比较大了,不适合所有学生。对于说话除了内容上的要求外,还有技术上的要求,比如简洁明了,条理清楚,在此基础上可以生动形象,语气可以娓娓道来,也可以慷慨激昂。总之一句话就是让学生能清楚表述一件事,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三、让语文变成阅读的领奖台。

其实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先贤们,他们的学习也只是背诵、理解和书法吧,可是他们却写出了千古绝唱,文字相同可是思想千差万别,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作品。所以,学好语文,归根结底就是阅读啊。

每册的语文书就二十几篇文章,读半年,说实在的少得可怜,即使加上那些名著也远远不够。如果想让学生对某一话题理解深刻,那就需要类文的阅读,老师推荐给学生是一个方面,我们还需要学生的推荐。谁也不能否认,现在学生的知识面比有的老师还要宽阔,所以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把课堂丰富起来。最起码要让一篇课文的同类文达到4篇,这样才能做到情感的互通甚至共鸣。而这也充分落实了语文“读”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让语文变成阅读的领奖台。

积累多了,自然就有分享的冲动,自然就有表达的欲望,那么我们的目标就实现了,真正的“听说读写”的融合。

四、让语文成为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我更觉得语文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你看语文书里有古代、现代的技术,有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有风格各异的风景,有气度不凡的思想,有先进的技术,有深入浅出的说理。你再看我们的语文试卷里,有精挑细选的语文常识,有涉及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原理,有优美的散文,有形象的小说,有形形色色的话题,有与名著名人的对话,更有书写自己内心的作文。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是一部大百科全书的目录,主角就是“人和生活”,他引领着我们去探索更多的未知的知识。

而语文老师就是手执魔法棒的人,给学生一个咒语,学生就可以走进神奇的知识世界。我们平时所用的思维导图不应当局限于课本本身,而是要跳出课本,去寻找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我们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时,可以把导图的范围扩大:邓稼先的求学、功绩,与他一起并肩奋斗的战友,中国的核武器事业,甚至还可以扩展到863计划,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科技强国的重要性,更深刻地体会“功勋”的真正内涵,也可以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为国努力的种子。同时在介绍闻一多和鲁迅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扩展一个话题:还有哪些人为国立志,改变个人追求的。我们班有个学生跟邓稼先是老乡,同是安徽怀宁人,我就让学生们去找找课本里有自己的老乡吗。

这样的活动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习惯,无论学什么总是会多思考一点点,思路就会拓宽,当遇到问题时,就会不自觉地去寻找答案,也会不由自主地在头脑中形成反射,总要问个为什么,再去探索答案。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素养性兼顾的学科,我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融入生活,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自然就会达到最大化的学习效果,而不应该将语文囚禁于小小的课堂与课本中,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才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

《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本文共303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